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

業務人的價值

記得當時年紀小,在公所旁邊有間福利社,進去要卡,卡不是隨便人都可以申請的,聽說是軍公教才可以。有次鄰居不知道去哪裡借了這張卡,我就很高興地跟他進去了。看到裡面的商品玲瓏滿目,目不暇己,己所不欲,欲求不滿,滿心歡喜,喜從天降繼續接龍下去,哈哈哈回到主題,這些商品真的比市價還便宜。這裡有些弔詭的問題,為什麼附近的競爭店家不會抗議呢?一來它只開放給特定消費者;另外,有些產品的包裝不一樣。

後來「軍公教福利中心」被全聯社併購了,開放給所有人進入購買,一樣採取低價販售,行銷學上稱為滲透策略,也就是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的方法。業務人如果光靠低價策略實在談不上甚麼技巧,並不是不重要,而是這個方法太簡單,而且人人會用。##ReadMore##

記得以前有一家叫選手牌,販售運動服裝的企業,它採用折扣策略,如果天天都折扣就是一種低價策略。但是,這家企業現在不知跑到哪裡去了。還有最近的10元商店,開的很多,倒的速度也很快。所以,低價是很容易模仿,別人如果比你更低,你就必須退出這個市場。

Wal-Mark全球Outsourcing做的很好,用RFID作為貨物追蹤系統而且採用規模經濟來讓貨品能大量採購,降低售價。其實,Wal-Mark還有一項武器,就是營運操作,對供應商開立180天的票期(韓國政府就是支援三星票期,所以降低資金營運問題,形成有力的競爭武器),或者採用VMI策略。這兩項對供應商都是一種惡夢。

所謂VMI本來是供應商將領組件放在靠近工廠的附近,工廠需要時拿多少才付多少。所以應用在Wal-Mark身上,就是寄賣。也就是撥一個位置給你,賣出多少就結帳多少。

全聯社有些產品也是採用寄賣方式,這個幾乎是免錢生意,我們都知道存貨在會計上是資產,但是有些實際上是負債,你放在倉庫越多,損失機會就會越大。尤其是有時間限制的產品,資訊產品就是一樣,還有一些生鮮產品也是。全聯社有賣生鮮產品,所以你會看到全聯社的冷藏櫃裡的產品有些缺很多,有些排面很寬,可以想看看為什麼有這種現象?

有些公司的存貨成本佔營運成本50%以上,所以,降越低越好。全聯社採用這種策略來降低成本並回饋給消費者。

低價就是他們的核心價值。就這麼簡單,所以一切的策略與運作都是以成本為圭臬,不准逾越這條底線。

美國的西南航空也是採用低價策略,因此,如果有空服員建議要在飛機上為乘客唱生日快樂歌,這是沒問題,但是如果再建議唱完歌之後,灑彩紙讓乘客更加滿意就不行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空服員唱個歌並不需要花多少費用,但是灑彩紙就必須請清潔人員打掃,打掃就需要費用,所以不行。

低價沒甚麼稀奇,但是如果便宜又有好貨,公司的盈餘又不會比別人差,這個就很稀奇了。我們業務人也是一樣,採行低價很簡單,而且常常被客戶逼到滿腦子就是降價!降價!但是反過來要思考一下,我只能用低價策略嗎?我的才能只是這樣子的嗎?

你只用罐頭式的聲音嗎?

在賣場裡面可能唯一跟你接觸的是櫃台人員,你至少在結帳時跟她接觸一次,但是我發現他們的服務通常都是不佳的。你會發現常常大排長龍時,還不會多開一個櫃,或者不會多派一個人幫忙結帳,結帳時嘴巴念念有詞,也不會利用眼睛的接觸,或微笑點點,所以消費者對這些罐頭式的聲音已經麻痺了。最後找錢時,還稍微重重的放在你手上。

多一個動作可能就會增加成本,但是有些並不會,大排長龍也是某些時段,現場人員就要馬上警覺,否則,櫃台人員結帳忙碌時,根本不會注意應該有的禮貌。

多一個動作,會多成本,但對人不能以動作多寡來考量。

產品以外是甚麼東西?

有一國際時尚品牌(L)對大陸工廠下訂單,結果有一型號賣的不好。老闆就跟L牌反應如何處理這麼多的庫存,商量結果就是讓工廠拆掉Logo拿到市場銷售。於是,老闆拿這產品到他們的聯誼會,想要賣給這群貴婦們。

老闆說:「我這包包是世界有名的L牌,價格只有外面百貨公司的1/2價格,少了Logo其他都沒變。如何?你們喜歡嗎?

貴婦搖搖頭,說不要。

「為什麼?這個包包你只要用臂膀夾住根本就看不到logo。」

「沒錯阿!確實別人看不到,但是在我心裡面知道阿!」貴婦回答。

L牌的價值就這麼顯示出來。除了產品本身之外,它的附加價值讓消費者感同身受。

你有考量對方的感受嗎?

日本在12/31非常忙碌,有一家麵店晚上要打烊的時候,有一位婦人帶著兩個小孩進來。

「我要一碗蕎麥麵可以嗎?

「當然可以啊!請坐」

老闆娘跟老闆講:「我們就煮三人份的給他們吃好嗎?」

「這樣不行啦!會傷他們的自尊心。」老闆一邊回答,一邊準備一個很大的碗公,並且把很大一把蕎麥麵放入鍋裡。

你會自己排在自己的後面嗎?

當然不是背後靈。我們人都有從眾行為,就是參考別人的作法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。那是否參考自己的行為呢?有!是自我因循(self-herding),這是參考自己的行為來行動,所以這就是你為什麼喜歡跟在你的後面排隊的原因。你喜歡去全聯社享受採購的樂趣;你也喜歡到星巴客享受現場的體驗氣氛,可是他的咖啡很貴。你跟著自己的腳步排在你自己的後面,無非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吸引你前往消費。

新產品為何比不上舊產品呢?

有一個案例,就是幾年前可口可樂在百事可樂的競爭之下,產生危機感。於是,可口公司就請市調公司做個市場調查,百事可樂偏甜,所以,可口可樂就改變口味也偏甜。經過市調之後,決定換新口味,結果消費者舉牌抗議。我對這項事件與新聞畫面的印象非常深刻,為什麼一家民營公司改變口味就讓消費者抗議呢?大部分我們對產品不滿意就不要買就好了。當然這牽涉到消費文化與記憶。

因為他們在做市調時,是問新口味是否比舊口味還好喝,55%贊同,所以就換了。市調裡並沒有問換新口味後,將會停止新口味生產的問題。所以得到比較高的人贊同新口味,可口公司也做了錯誤的決擇。後來又換回原來的口味。消費者為什麼會反對呢?這是「損失厭惡感」,對於「可能失去」敏感度高過「可能得到」的。

總結上面的論述:

  1. 低價與高價都有附加價值,但最終還是要找到我們業務人的核心。
  2. 產品以外的價值,有些來自於感同身受。
  3. 站在高一點的位置時,給予優惠要尊重對方。
  4. 你要讓你的客戶一再地排在他的後面。
  5. 讓客戶對你產生損失厭惡感,知道損失你比得到新的還糟糕。

photo:flickr the justified sinner

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

行銷人的鼓-3

最近Facebook正夯,宅男若沒申請就好像變成另外一國的人,好像跟網路沒關係一樣。FB又跟部落格不同,它以社交觀念起家,所以強調親朋好友的連結,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,所以透過這一層關係我們彼此認識,彼此關心與協助。就如Milgram所研究的六度分離理論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一樣,我們建立了個人人脈網路。

我們在FB透過這層關係認識了許許多多的人,我們把他們稱為朋友,可以同享樂也可以共訴苦。慢慢的我們彼此告知我們喜歡甚麼,討厭甚麼,想要去這個地方,不太喜歡去那個地方,喃喃自語給好像是朋友又沒見過面的朋友知道。這些傳播力量很強,根源於「信任」。信任兩個字一直是行銷人想要追尋的,它可能來自於來血緣、姻親、同學、同事、同好…的關係,但是行銷人都沒有跟消費者有這層關係。
##ReadMore##
FB的成員會對某事件發表獨立看法,也會彼此玩玩遊戲,更有可能被朋友所影響,漸漸的形成口碑文化,慢慢地,行銷人從部落格盯上FB的特性,FB的病毒更可怕,更值得「信任」兩個字的發揚,於是充滿網路特性的部落格行銷發作之後,轉到FB來。病毒行銷強調自動發作,在FB慢慢又變成被動式,也就是干擾性行銷。

自從加入FB以來,我會加入朋友,也會被人加入,凡是要求我加入的,我大都來者不拒。我常常收到訊息,你也可以將這些訊息稱為廣告或邀約,有要教你致富,有要一直要你加入社團,有要幫你算命…等等,這些對我來講,不會影響我的生活品質,訊息傳給我無所謂,就像大賣場的DM一直寄到我家來一樣,我都會看一下,喜歡就去買,沒感覺就放在桌面上當熱湯的墊板。

Seth Godin將噴嚏者分成無原則與權威,將訊息傳出去的人被稱為噴嚏者,噴嚏帶有病毒,所以一打噴嚏你附近的人全部遭殃。別人得了病毒之後,也會傳出去,這就是病毒行銷。無原則噴嚏者是有收報酬;而權威噴嚏者是以自己的信用傳播訊息而且沒有報酬。當我們在FB與朋友聊聊八卦沒有任何利益可言,你以你的專業、自我的判斷對某件事下評論,所以,你的朋友信任你,讀者看到你的文章之後,覺得滿契合他的心,他也信任你,於是,你就是權威噴嚏者。

你被誘惑了,你難以拒絕只是寫一篇文章報導某產品就可以取得報酬,久而有之,你變為無原則噴嚏者,你的權威會慢慢地消失。但是必須注意一點,有些成功的無原則噴嚏者有可能變得更具有權威。

行銷人找到這些權威噴嚏者,請求他們的幫忙。FB本來是社交網站,以彼此朋友的關係進行人脈關係管理。行銷人介入了,他開始收買權威者,甚至乾脆將一般行銷運作方式直接應用。

我想網路本來是病毒行銷的方式,在FB就變成干擾式行銷。那FB跟電視廣告或貼在外牆的廣告又有何差別呢?應該有,變成更有效率到達消費者手中。你看電視廣告是以輪番式,也就是軍事用語的「飽和式攻擊」來讓消費者相信你的產品,但是行銷人不知道消費者是誰,所以代價就是成本,大量做各式各樣的廣告,並日以繼夜的播放。

類似大賣場的DM會比較好,會直接到目標消費者的手中,但是也要有資料留在對方,他才有可能寄給你阿!而FB的行銷特色是知道你是誰,也知道你在哪,如果你的資料清楚的話,更知道你喜歡甚麼?你的個性,你的一切似乎掌握在行銷人的手中。所以,FB擁有這兩個特色:病毒與干擾行銷並存。

那麼Seth Godin在幾年前所強調干擾性廣告之死,是否正確呢?或許那時候沒有mySpace、Twitter與FB。

FB干擾行銷太嚴重時,會不會像傳統平台一樣,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漸漸地消失了。

講一個笑話,有一天小明說:「拿破崙很厲害,指揮軍隊打勝仗,他慣用右手指揮軍隊向前攻。」小明指著右手說:「有一次他用這隻手,一直喊:衝阿!衝阿!我們向前衝!打敗敵人。」結果沒人向前衝,這是為什麼?」因為那是小明的右手,並不是拿破崙的。

我們行銷人就像小明一樣,指揮的手不是你的,而是背後很多老闆的。我們也希望像擊鼓一樣,擊一聲,軍隊像前行,聽你指揮。或許念念咒語,就有人起乩,隨著你來擺佈,叫他們做甚麼就做甚麼,命他們往東,就不敢往西。可惜的是,擊鼓手並不是將軍,他只是聽命於將軍,你的咒語也只是轉述神明的話,你也只是附身而已。

這裡的行銷人不只是企業裡從事行銷的相關人員,也包含C2C的人,或正在上行銷課程的人,或者自己想要有一番作為的人。行銷無定論是不是呢?還在無定論當中,但是也要有基本的知識,也要與其他部門通力合作。行銷的目的並不是吸引消費者掏錢購買而已,而是要讓消費者滿意,而形成忠誠度,消費者的滿意是要了解他們的消費行為,也就是解析消費心理,可惜的是,我們沒有,我們只知其然,而不知所以然。我們只是為了想要把產品賣出去而學行銷這們課程。總是認為其他部分只要東西賣的出去,就會水到渠成,結果常常變成蛋生雞或雞生蛋的問題產生。

行銷的目的是找出消費者心裡所想的,也是甚麼因素影響他的消費行為,其實消費者的最深消費行為是沒有變了,五感的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存在的,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造成根本的改變。就如我們祖先狩獵的習慣,到現在我們還沒改變,只是古老時代我們祖先用陷阱,用箭當武器,在森林裡、草原上獵捕。現在我們用現金、信用卡作為武器,在網路、店面上獵捕。只是我們在獵捕時,扮演兩個角色,獵人與獵物。

行銷人的鼓一直敲,是噪音還是和諧之音;是會讓消費者齊步一走或是讓他們步伐凌亂,就要看是否掌握最原始的根源,懂得消費者的心,你敲的鼓才能讓他們心有戚戚焉。

行銷人的鼓-1

行銷人的鼓-2

photo:flickr Thiophene_Gu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