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決定顧客消費行為
前一篇文章我談論許多銷售技巧,當然這些技巧是我十幾年來做業務的經驗並融合他人的知識而成。我也以此原則跟學生們討論。銷售到底是甚麼呢?有學者、專家或協會都會定義一條準則出來,這些都有其道理存在。但是基本原則就是將產品或服務賣給顧客,顧客付一筆費用給我,此費用包含成本與利潤,顧客使用之後,覺得滿意並會再次購買。
滿意與再次購買是忠誠度表現,也就是這位顧客除非有重大事件發生,否則他就會習慣性使用你的產品。大部分的銷售都是銀貨兩訖就截止了,但是要讓他一而再購買才是我們銷售的目的。
我們分析採購流程是,將產品賣給顧客,也就是要影響他的行為,他的行為來自於腦袋,腦袋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。那麼顧客是用哪一個決定購買行為呢?又我們行銷人(業務人)是要影響他的意識還是潛意識呢? ##ReadMore##
銷售流程中的物流、金流、成本、品質等比較制式工作,我們就跳過去,來到顧客覺得滿意並再次消費的問題。你如何知道顧客如何滿意呢?顧客的滿意度高會不會造成回購率高呢?或者你是做B2C,顧客會不會將你的服務以口碑的方式傳給別人呢?
因為上一篇我寫到:「行銷與銷售建立在消費者行為上,行為根據習慣而來,所以你不是改變他們的習慣;就是改變行銷與銷售技巧。」有朋友似乎滿意這個說詞,所以我就繼續寫下去。另一個原因是有段時間在創業課程教行銷,發現學生們過於急躁,所以,我寫下行銷人的鼓,有興趣可參考前幾篇的文章。
我們祖先60萬年前在非洲就有蹤跡,5萬年前才有類似的人類存在,我們有文字也不到1萬年的歷史。我們為了險惡環境生存就開始適應這個環境,適應就是要演化,不是為了體認這個世界,而是為吃飽與繁衍,所以他們就開始狩獵或採擷還有交配。
填飽肚子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,因為你也可能成為別人的獵物。我們注意力專注於獵物,不要讓它發現我們的存在;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張起雷達注意環境的風吹草動,一有問題就趕快落跑。
意識只有一個也就是專注於獵物,潛意識有很多個,就像雷達一樣掃描週遭的環境,這是我們演化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這一部分到現在還留存在我們人類的身上。
我們對新奇的東西會用意識開始思考與判斷,如果這個東西一而再的出現,我們就會將它交給潛意識,所以潛意識可以執行日常的例行工作。因為意識只有一個,如果每個訊息都要經過意識的思考與判斷時,那就糟糕了,我們的工作都不用做,也會把我們累死。所以,跟據調查我們每天收到4500個訊息,潛意識就快速掃描這些訊息。這個不重要,那個不新奇,就把大部分的訊息D掉。
油漆倒在建築物與汽車上,吸引目光。
我們45%的時間一邊思考一邊做事,思考當然是意識的行為,但是意識只有一個啊!那表示我們用潛意識在「一邊做事」,這個事情就是日常例行的工作。
行銷理論發展並不久遠,也是這幾十年的事情,它的假設基礎是:
1.顧客知道自己的購買行為。
2.顧客做有意識的選擇。
3.我們知道顧客的購買行為。
電視新聞說颱風要來了,我們趕快到家樂福或全聯社採買(知道購買行為),看到統一的泡麵,嗯~這是我想要的(有意識的選擇)。業者根據POS系統或出貨記錄分析顧客的購買行為,或根據市場調查顧客滿意度;或焦點團體訪談了解顧客消費狀況。
這樣應該會取得所有有用的資訊,那為何80% 新產品上市會失敗呢?我們來看看最近的蛋塔、杯裝飲料、上海小饅頭、甜甜圈開的速度跟倒的速度一樣快的狀況,到底業者是一時興起或是習慣使然呢?還是調查不準呢?
「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」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,我相信妳第一次聽的時候會很感動,這不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嗎?所以,我們的態度就是努力賺錢,積極向上,目標(意圖)是開蛋塔店、要開杯裝飲料店、要開...。任何人的阻擋不會改變我的態度,我要展開我的高度與廣度,我的目標很明確,結果呢?
業者想要顧客一而再的購買,有些產品根本不用使用任何手段,顧客就會自動買,如毒品;有些政府禁止行銷,顧客還是會買,如香菸與酒。這三項是麻痺腦神經,讓它中毒,所以會不由自主想要使用。當然業務人(行銷人)不能以這些為例子。
有時候顧客的意圖非常明確,態度非常堅定,如減肥與運動,這些是自己想要的,雖然這些不像尼古丁一樣會讓你上癮,可是你的態度與意圖非常堅決,你還是失敗了。當你經過鹹酥雞攤位的時候,那種香味讓你想起放在口裡的幸福感,你就會悄悄地排起隊來。老闆問你:大的還是小的,當你正在思考的時候,老闆又說:大的是小的兩倍,價格不用兩倍,算起來比較便宜喔!你說:那就大的吧!潛意識告訴你,吃一下無所謂,反正以後再少吃一點,來降低你的罪惡感。就這樣「你排在你後面」,一而再地排隊買美食,減肥項目就一直放在態度與意圖的清單裡。為什麼呢?
態度與意圖(意識)決定你的購買行為嗎?
在採購流程中,需要意識的思考,但是意識在決定之前,需要經過潛意識的核准。所以到底意識還是潛意識在控制顧客的消費行為呢?
態度是短暫的,無法轉成未來的行動。無法轉成就無法確知顧客是否一而再的進門消費。習慣才是穩定與永久,忠誠度是表現在習慣上面。習慣躲在我們的潛意識中,常常會不經意跑出來,而且你無法得知它何時跑出來。
潛意識在決定之前,並不會傳達給意識,只有在新奇或陌生的狀況下,才會請意識評估。潛意識掌握95%我們的行為。
Neale Martin:「顧客滿意度幾乎沒有告訴我們:顧客未來會做甚麼。」根據調查顧客滿意只佔8%的再次消費。為什麼呢?因為連顧客也不知道他們的潛意識在做甚麼。我們都是用意識思考,所以當業者問我們時,我們是用意識回答,另外一個影響採購行為的潛意識卻無聲無息,所以你的問卷會不準。
行銷理論的假設是值得商榷的。顧客知道自己的採購行為,而且業者經過調查之後也知道顧客的行為。但是假設前提不存在(顧客知道他的採購行為嗎?),結論就不足以採信。這也是解釋為什麼80%新產品會失敗的原因,也就是你用意識的思考怎麼做的時候,偏偏顧客不喜歡這麼做,也就是你沒有符合顧客的需求。需求是隱藏在潛意識裡。
習慣怎麼養成呢?我早上一起來,我沒有思考,一切都是習慣引導我做動作。當我要刷牙時,我看到黑人牙膏快要用完了,我還是習慣去超商買此牌牙膏。一而再動作,就會加深記憶,你就會熟悉這個動作,接下來我們就將它編入日常例行活動,形成習慣。但是此動作要簡單,不然不容易形成記憶。通常我們人對太過複雜的動作會自動踢掉。
所以就行銷人的立場來講,你要讓人們選擇簡單,使用容易。人們不耐久候,不習慣複雜的事物,所以喜歡抄捷徑。越簡單越好。簡單容易學習,容易學習就會形成記憶,形成記憶就會重複使用,接下來就會形成習慣。
另外一個是情感,透過五感讓顧客感動。你想想洞房花燭夜、他鄉遇故知、金榜題名時、久旱逢甘雨的時刻,是不是會印在你的腦海裡,想到時還會回味再三。這就是感動。所以盡可能用比喻,比喻法是發現習慣影響力的工具,而且你要連結情感訴求與行為捷徑,讓顧客用簡單的方法就能將你的產品與情感連結。
我在上一篇有提到雜誌的行銷方法,它就是提供-X產品讓顧客選擇,顧客還用思考嗎?直接就選擇網路+實體版。我去麥當勞看到那麼多的產品,我通常會選擇套餐,單點就是-X,套餐簡單明瞭,又比單點加總還便宜。
如果學過消費者行為學、廣告學或心理學都會講到「學習」這一部分,也就是顧客看到你的銷售訊息,如何記憶起來的過程。
學習理論可分為:
行為學派: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。
認知學派:觀察學習與模仿學習。
諾貝爾醫學獎得主Pavlov曾做了一項很有名的實驗,就是利用鈴聲讓狗流口水的案例,網路上一大堆在討論這個問題,我就不贅述。
狗食可以讓狗流口水,如果食物與鈴聲同時出現,聽久了,以後狗聽到鈴聲也會流口水。所以,狗流口水的真正原因是食物的關係,稱為非制約反應;聽到鈴聲也會流口水是制約反應,表示並不是鈴聲的原因,而是鈴聲跟食物在狗的認為是連結一起了。這也是古典制約的來源。
伯朗咖啡常常以廣告訴求這種關係。人們看到建築、風景、表演會反應心裡的感覺,心胸開闊、心曠神怡、遺世獨立…等等的感動。伯朗咖啡將這種印象與咖啡型像結合,所以你喝它的咖啡就好像有心曠神怡的感覺。伯朗咖啡成為制約反應。所以它利用「連結情感訴求與行為捷徑」讓顧客輕易的相信喝這種咖啡有那種感覺。潛移默化地將品牌形象移入到潛意識裡。所以在你還沒進行採購流程之前,習慣已經佔據了重要位置。
你的產品在顧客腦裡的位置是非常重要,也就是我們大腦可以作類別的鑑定,大腦無法辨識產品到底是甚麼東西時,就會開始以意識系統來學習。但是太複雜、不重要、不新奇就會被潛意識踢掉。
古典制約是一種自發性的反應,但並非學習中都是如此,所以有一種稱為操作制約,它是一種人為強化方式,讓你學習。可分成三大部分:
正面強化:以正向後果來強化行為。如吃xxx就精神百倍。當然有時會給予適當的激勵,如言語鼓勵,贈品或折價來強化他們的採購行為。
負面強化:用了xxx可以移除膽固醇之類。
懲罰:超過某個原則就處罰你。
所以我們可以透過操作制約的方式,讓你一而再地使用產品。
還有很多需要講解,但是我們先在此做個結論。
在意識採購之前,潛意識已經悄悄進入腦裡幫你作決定。
潛意識會忽略大部分的訊息。
習慣比態度、意圖、信念還重要。
產品的失敗是不瞭解顧客的習慣。
產品需要情感的訴求,顧客才能記得長久。
產品與情感需要連結。
習慣可以用制約方式培養。
寫這麼多也要工商服務一下,這是我在資策會開的課程「顧客行為與消費過程分析實務班」。歡迎來逗陣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