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

但是我還以為我知道而已

人們總是有一些不加思索的自然反應,有時是演化的結果;有些是習慣使然。所以,我們會發現在路上注視一個人的眼睛時,他會自然的轉移目光,這是演化的結果。畢竟,直視一個人的眼睛過久是挑釁的行為,所以,動物也有這種狀況,如果我們注視狗的眼睛不放,狗也會有敵意的感覺。因此,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轉移目光,以免造成衝突。
言語也會有自然的反應,可惜的是,我們大都覺得別人有這種反應會讓我們不舒服,但是我們卻使用這些語言。這些都是反射性的反應,我們不易察覺這些用詞的不當,因此,造成衝突或溝通障礙。##ReadMore##

注意「但是、可是、不過」轉折語
我們向對方提出建議或不同意見時,深怕傷害對方,所以會提出-認同、轉折語、意見等三段式表達,例如:

• 妳身材好、臉蛋又漂亮,但是穿牛仔褲比較不好看(或無法稱托妳的身材)。

從這句話我們可知我們想要表達後段用詞,為了怕刺傷對方,所以以前段用詞來降低衝突。當然這樣講會比直接評論還好。如果能以「如果」來修飾會比較好,例如:

• 妳身材好、臉蛋又漂亮,如果穿裙子更能稱托妳的身材。

或者用謙卑的詢問句,例如:

• 我這樣講不知道對不對?妳如果穿裙子會更好看。
• 不知道妳介不介意這樣講?穿裙子才能彰顯妳的高雅。

當然也可以假借別人的認同點,例如:

• 有沒有人跟妳說:妳穿裙子會比較漂亮。
• 是不是大家都這麼講:穿裙子能穿出妳的身材來。

不要自以為原來是
有次我在上課的時候,講到:「如果你是一塊鐵,你希望變成甚麼?」學員都講出他們的想法,突然間!有人說出:「原來是『鐵』喔,我還以為是『田』耶。」為什麼彼此的想法會有出入呢?可能是:

• 講者沒說清楚
• 聽眾沒聽清楚
• 聽眾不瞭解意思

所以,雙方都有可能會誤解彼此的意思,此時,我們最好閉嘴,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自然反應,是一種彰顯自己的知識,貶抑對方的表現。為了顯示不是「我」聽不懂,而是「你」講不清楚,讓我心裡產生疑惑,所以,我就會隨口說出我聽錯的字,然後帶著有點玩笑的口吻。

我相信我們都接受過這種貶抑對方的口吻,我們也認為不恰當,可是我們卻常常使用。聽不清楚或不懂,最好是閉嘴,然後問對方。如果角色互換,別人問我們的時候,我們也不要為了急於解釋而大聲或用貶抑的口氣。

有次我要印講義的時候,發現沒黑色墨水,我就跑到3C賣場(黃色招牌)看看有沒有這種機種的墨水,這種牌子的墨水很貴,彩色要價1千多元,黑色快要1千元,此時,我發現對方的DM有台特價品$1680元。我想想我被目前這個牌子坑了很多墨水錢,墨水非常貴,所以看到另外品牌的機型很便宜,就乾脆買新的。因為還可以用半價買墨水匣,我就買一個。收到發票之後,有些我不懂就請教店長價格的問題,這時店長慌了,一直拿計算機計算,也搞不清楚單價是怎麼計算。然後解釋聲音也越來越大,後來,他弄懂之後,告訴我單價是怎麼來的,跟DM是一樣的。然後他就說:懂不懂阿… 知不知道阿,並伴隨一種急躁的口氣。

當然我知道這是一種自然反應,也就是平常這位店長都是以這種口氣與態度對部屬或同事講話,習慣之後,也會以這種方式對待客戶。大家工作都很煩,如果沒辦法心平氣和地看待事情,對未來是一種阻礙。口氣平緩是很重要的,最好要用謙卑的口吻,例如:

• 這樣的解釋是否說明清楚呢?
• 這樣的計算方式能解釋你的問題嗎?

記得用「你懂不懂阿!」、「你知不知道阿!」伴隨撲克牌的臉孔、急促與聲量大的語氣會多麼恐怖。不然,我們可以看著鏡子以那種態度講這兩句話,是否看到老師、師長、上司的樣子呢?你喜歡嗎?


想到我知道就閉嘴
有次我在課堂上講一則笑話,當講出第一句話時,有人就講出答案來了。網路發達了,訊息這麼靈通,笑話滿天飛,所以,要讓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笑話很難。其實知識、技能、說明、解釋…等等,也不是我們獨家擁有,想必有些學員也知道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。

我們前面有講過,我們習慣自然反應我們所知道的事情與疑問。因此,我們會隨口說出「但是…」、「原來是…」,還有一個是「我知道…」。「我知道」有兩種意涵,一種是意思表達我知道;一種是直接說明「我知道」,例如前面的例子,當我講第一句話時,別人如果聽過的話,就會忍不住插話,這樣會破壞講者的講話氣氛,有時候會讓講者下不了台;另外一種是講者講完了,其實我們早就聽過其他人講過了,這時知識的炫耀又湧上來了,我們可能就會向講者講:我在xx場合聽過了,我知道這個意思。

閉嘴是避免對方下不了台的方法,畢竟每個人都希望他的知識是獨有的,也就是講者的話是對聽者有幫助的。所以,聽者顯示自己的知識並不會讓講者快樂。

這三種潛意識的反應正是我們溝通的阻礙點,我們不喜歡的,別人也不喜歡。只是我們不會在意,我們只關心我們自己的感受。因為自然反應常常不經過大腦的思考,所以,最好是常用詢問的方式徵求對方的意見或者先閉嘴2秒鐘再回答,不要急著表達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