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

藉口只是自我感覺良好-歸因理論的認知


我有一位朋友想出國留學,可是他晚上要上班,所以常常起的很晚,有時候到了下午1,2點才起來。如果10點多就起來,他也是吃完午餐又跑去睡覺,準備2點 多鐘起來上班。他很早就下定決心出國讀書,可是他常常貪睡,當然沒有時間讀書。或許還有假日可以奮發圖強。但是,他還是常常跑出去遊樂一番,算一算一個星期當中也就沒有多少時間可以讀書了。非常可惜,每次跟他討論留學的事情時,他總是認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出去走一走,可是我詢問他是否有時間讀書時,他就說不上來了。於是他認為在家裡是無法專心念書,所以決定搬離家裡,租屋在外。想一想這樣也好,家裡太吵,換個環境心情會比較好一點,也比較不會那麼依賴。最近他說他已經改變習慣不會一直睡覺,早上8 點就起床。可惜的是假日他還是跑回家睡覺或者跑出去聯誼或者遊玩。問他是否設定出國的時間,他說沒有,5年前就聽他講,5年後的現在他的夢想還在,但是還是用嘴巴在講,決心下了沒?有下定決心。但是沒有目標,出國留學反而是一種夢想,而不是重要的目標。我相信他如果還是這樣子,再過5年嘴巴還是在講我已經下定決心 了。
##ReadMore##
人們在發生意外時,總是傷心欲絕,悲傷一段日子。可喜的是,我們腦筋裡會發出一種物質,這些物質用來撫平我們的傷口。過了一段日子我們就開始釋懷,心情漸漸平復。但是人生打擊不只一次,不管是工作上,交友上,親情上,學習上常常發生問題。就這樣在悲傷,撫平、愉悅之中循環。

如果發生一些事情時,我們總是想要找出一些原因出來,你被老闆罵了、你的報告寫不出來、你功課跟不上、這個月的業績很差、女朋友或男朋友跟我吵了一架。一大部分的人無法接受這些事情的善變與無常,事出必有因,所以我們歸咎某某因素的關係才會導致這種結果。

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•韋納(Bema~Weiner,1974)曾提過成敗歸因理論,歸因是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判斷,也就是說,歸因是尋找行為結果 的原因,提出為什麼會發生並找出個中因素。能力、努力、任務難度和運氣常常是我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。能力與努力是內在因素,是操之在我;任務難度與運氣是外在因素是我們不可以控制的。所以能力與努力是穩定因素,而任務難度與運氣是不穩定因素。

我們常常認為成功是我們自己的因素,失敗歸罪於別人,千錯萬錯就不是我的錯。找藉口常常是判斷自己行為的要素,這種自我感覺良好是我們腦筋一直傳遞給我們的一種物質,麻醉自己,告訴我們睡個覺無所謂,起床之後就會更加努力;上個網無所謂,反正時間多的是,出去玩無所謂,就是要調適身心。當然我也覺得偶而為之,真了無所謂。但是太過於頻繁,就應該控制自己。

當我們可以歸因某些成功或失敗的因素時,我們到底能控制了甚麼-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。當然努力與能力我們都可以控制,成功或許是你的因素,也有可能與他人 的合作的團隊精神;失敗也有可能你的因素,你要歸咎他人也無口厚非。但是問問你自己你努力的嗎?你有培養能力嗎?不夠!就更加努力,不夠就要加強能力。娛樂一下,培養精神,總是能調適身心,但是你的目標呢?是該注意一下。歸咎解決不了你的問題,藉口更是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。出國留學的問題,培養能力問題,人際 關係問題....等等總是在歸咎與自我感覺良好之中,消逝了。五年的時間過後,還是自我感覺良好。

把你的夢想加入時間吧!讓它成為一種有時間觀念的目標,可達成的目標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