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喜歡抽象還是具體的語言-取得信任的訣竅
信任是甚麼?在BMG讀書會裡各位成員提出許多解釋,例如:是一種感覺、相信對方、正直、踏實產生放心、不會傷害、信賴、長久關係、可以量化(品質)、口碑、肢體語言...。其實這樣說明也不錯。
我們常看到這些很抽象的名詞,知道他的意思卻講不出來實際的東西,習慣用抽象來解釋抽象,如果聽者有實際的經驗,他人會體會;如果沒有,那就各人憑想像猜測,你的想法與我的猜測是否能符合卻不知道。更可怕的是,我們假裝對方了解我們的溝通。這是一種問題,一條鴻溝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?如何搭起這座橋,跨越鴻溝?都是我們必須要做的。
我們的語言其實是有限了,根據教育部公布常用字是4804個,但是個人感受、經驗、事實、推測、想像的訊息卻是千千萬萬,很難估計,我們卻要用這麼少的字來解釋、說明這些訊息,況且有些感受是說不明白、講不清楚,有隱晦的地方。
早川(S. I. Hayakawa)曾在《語言與人生》裡提出抽象階梯的概念。如果我有一隻貓,喵喵,胖胖的、橘色的毛、有點奸詐。就抽象階梯而言是:
階梯:物質構成-->喵喵-->家貓-->貓科寵物-->哺乳類動物
解釋:可以摸看的到-->我家的貓(胖胖的、橘色的毛、有點奸詐)-->可以豢養老虎、獅子也是-->用乳汁哺育下一代-->會動、有血有肉。
解釋:可以摸看的到-->我家的貓(胖胖的、橘色的毛、有點奸詐)-->可以豢養老虎、獅子也是-->用乳汁哺育下一代-->會動、有血有肉。
物質構成是非語言層次,其他是語言層次,也就是說可以用語言來敘述這個現象。左邊越具體;右邊越抽象。
如果我們說:「我養了一隻會動的、有血有肉的東西。」我想大部分的人聽不太懂你講的話,除非對方有看過你家的貓。所以為了讓溝通清楚明瞭我們的抽象階梯要往下走,走向更具體的方向,彼此的認知才能一致性。
早川認為有效的語言應該在抽象階梯上下來往,可以用底層語言(我家的貓)說明,就不要在上層語言(動物)表達。
我們說明一個名詞時,例如:信任。我們習慣用抽象解釋抽象,一般來講是我們沒有一個定見,腦袋充滿混沌,對這件事情沒有把握,常常聽到、想到,知道這件事情,卻難以解釋這件事情,而且我們認為對方也知道這件事情的定義,彼此之間就心領意會,何需多加解釋。
早川以為這件事情的解釋有三種選擇:往下、停留與向上。如果日常對話是沿著抽象階梯往上的話,會更讓人不知所措。我以為為了保持彼此的理性之下,即使你聽不懂對方的意思,你也會「假裝」了解對方的意思。
有空氣人才會活,所以空氣是人的必要條件,那麼人可以活下來只有空氣就夠了嗎?當然不是,需要空氣、水、食物與陽光,所以這些構成人們可以活下來的充分條件。那麼,哪一個是急迫性呢?當然是空氣,沒有空氣幾分鐘就到蘇州賣鴨蛋;沒有水與食物可以撐好幾天;至於沒有陽光可能可以撐好幾年。
我們來看看上面對信任的解釋,長久關係是信任的必要條件嗎?感覺是嗎?相信對方是嗎?假設這些都是的話,那麼甚麼是構成信任的充分條件呢?也就是提出這些條件就能形成別人對你的信任。
創業者從無到有,取得客戶、投資者與夥伴的信任是多麼重要。你跟你的合作夥伴有革命的情懷,也就是有長期的關係,他們想要與你合作,就表示他們信任你。但是客戶與投資者沒有這段長期關係,信任就很難建立。
所以撇掉長期關係的話,你一位創業者必須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建立信任,否則客戶與投資者對你不信任,後面都不用講了。
就以上推論,取得信任的方法,我認為:
1. 每個人的特質與經歷都不一樣,你要建立一份信任抽象階梯表。
2. 商談中,不要往上抽象解釋,盡量往下具體說明與證據顯示。
3. 了解信任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,尤其找出那個急迫性的條件。
4. 最後,透明化自己,取得初步信任。
1. 每個人的特質與經歷都不一樣,你要建立一份信任抽象階梯表。
2. 商談中,不要往上抽象解釋,盡量往下具體說明與證據顯示。
3. 了解信任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,尤其找出那個急迫性的條件。
4. 最後,透明化自己,取得初步信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