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

顧客行為與消費過程分析實務班

我在資策會開的課程。
http://www.iiiedu.org.tw/ites/CBP.htm

實物的交換是很基礎又很原始的社會行為,在交換中,雙方透過自己的需求來進行以物易物。此時,彼此就開始觀察對方的喜好與交易過程,如此,才能取得最有利的位置。工匠式的生產量小而且顧客的需求也不高,所以顧客總是處於弱勢的一方。到了工業革命之後,機器化生產漸漸取代工匠式的生產,產品開始標準化、大量化,此時的顧客是否比較優勢呢?答案是否定的,顧客還是處處受制於工廠的製造能量與樣式。就像工匠式一樣,製造什麼產品,顧客就買什麼。顧客心理想什麼?現實生活又需要什麼?不是工廠所關心的,它們把焦點放在如何生產更多的產品與如何降低更大成本?無所不用其極地設法將利潤極大化。很幸運地!產品越做越多,存貨越堆越高,消費需求量無法抵銷倉庫存貨,行銷的觀念就產生了。於是,賣東西的技巧越來越精細化,對顧客的研究也越來越深。
##ReadMore##
不管用甚麼方式,行銷的最終目的就是將產品賣給顧客,並試圖滿足他們。假使不瞭解顧客想什麼?需要什麼?任何的管道、方法、產品都無法讓顧客掏出錢來。因此,企業不是只要注重生產產品就好了,還要為了讓顧客產生忠誠度,瞭解他們所處的內外環境,根據心理的因素、個人的行為、社會的狀況與文化的影響,進而分析顧客的需求。
顧客行為是商學院裡的一門重要的課程,但是,學院派比較重視理論與研究的精神;而一般的社會教育機構著重於市場與實用的涵義。但是常常會有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的現象產生,缺乏整體與系統性的考量。有鑑於此,資策會特舉辦「顧客行為與消費過程分析實務班」,讓學員透過課程與Workshop,掌握整個購買決策的過程,企業就能在購前的分析、購中的態度與購後的評估來滿足顧客內心的渴望。

沒有留言: